最近几个月,中国光伏企业密集扎堆印尼——天合、隆基、海泰等15家以上公司已在当地布局或投产项目,总产能超45GW。其中,巴淡岛(Batam)凭借免税政策和靠近新加坡的优势,正从一个普通港口变成光伏产品转口的新中心。

一、头部企业抢滩:技术+产能双推进

  • 隆基在西爪哇建了1.4GW电池厂,用上最新HPBC技术,效率能到26%以上,直接服务东南亚市场。
  • 天合在中爪哇投了个1GW一体化工厂,是国内首个本地制造基地,成本比传统产线低15%,主打高端路线。
  • 海泰也加码,计划在印尼再建2GW电池片+1GW组件项目,进一步扩大产能。

这些项目不是单纯建厂,而是带着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和标准过去,想在当地站稳脚跟。

二、印尼要“翻身”:靠中国产能撑起野心

目前印尼自己年产能才1.6GW,而中企规划的45GW一旦落地,能让全国产能涨到3GW左右——这可是个大跃进!
政府也在推政策:未来十年新增17.1GW光伏装机,目标是2034年新能源占比达34.3%。专家说,中企项目正好帮它摆脱对煤电的依赖。

三、Batam为啥火?自由港+物流快

Batam离新加坡只有20公里,海运时间比从中国出口缩短3-5天,而且免关税、外资可100%控股。
去年这里光伏转口量涨了47%,中国企业占六成以上,今年预计突破10GW。

四、不止卖组件,产业链一起走出去

光伏不是单打独斗,现在连带电力、储能、玻璃、硅料都在动:

  • 印尼缺电,靠光伏补缺口,电网升级迫在眉睫,中国特变电工、南瑞这类企业已经开始投标。
  • 光伏发电不稳定,必须配储能。印尼未来几年储能需求会飙到15GW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也在谈合资建厂。
  • 上游材料也不闲着:通威准备在Batam做硅片加工,福莱特则投了玻璃产线,给隆基和天合供货。

每1GW产能还能拉动5000万美元配套投资,整个45GW下来,就业岗位可能超20万个。

五、双赢局面:中国出技术,印尼得发展

对中国来说,这是避开欧美贸易壁垒的好办法,也是输出中国标准的机会;对印尼而言,不只是多了工厂,还有培训工人、培养本土产业链的能力。
比如隆基和天合都开了技术培训班,计划五年培养5000名熟练工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