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尼椰林深处,解码全球最大椰子加工企业 PT Pulau Sambu 的发展密码,探索这片 “绿色黄金” 产业带的投资机遇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企业正以创新模式深度参与印尼椰子产业链重构,而海南市场的爆发式需求更催生了新的投资格局。
第一、从家庭作坊到全球巨头的蜕变
1967 年,PT Pulau Sambu 三务集团在北苏门答腊的椰林里起步,由郑维铨先生在廖内省创立,最初只是一家手工榨取椰油的小作坊。1970年代,公司引进德国、瑞典设备,不断扩大产能及仓储设施。1983年,三务集团设立第二工厂,首创无菌常温椰浆包装——Kara品牌风靡全球。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,公司逆势扩张,在比通经济特区建立现代化工厂,依托该特区的免税政策和港口优势,实现出口额三年翻番。2015 年,企业突破性研发出椰壳活性炭生产技术,将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,获得欧盟 ECOCERT 有机认证,产品溢价率超过 300%。如今,这家拥有 5000 名员工的企业,年加工椰子 20 万吨,产品覆盖食品、日化、新能源三大领域,出口网络遍布 80 国,成为印尼 “椰子经济学” 的标杆。
第二、中国力量驱动的产业革新
2025 年 3 月,瑞幸咖啡与印尼邦盖群岛县政府签署《合作备忘录》,以 “瑞幸咖啡专属生椰岛” 命名该区域,获得当地椰子资源的独家采购权。未来五年,瑞幸将联合合作伙伴采购 100 万吨优质椰子原料,并在此建立农业种植中心,通过种苗改良、技术培训和社区共建,推动椰子产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。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瑞幸生椰拿铁全球 2 万家门店的原料供应(该产品年销量已突破 12 亿杯),更通过 “产地绑定 + 技术输出” 重塑印尼椰子产业链价值分配。
此外,作为中国椰子加工核心区,海南 95% 的老椰子和 82% 的椰子汁原料依赖进口,其中印尼占比超 80%。2021 年以来,海南口岸加工用老椰子年进口量突破 50 万吨,2025 年开年两个月,印尼对华椰子出口量同比激增 23%,其中 95% 流向中国市场,直接推高雅加达市场椰子价格从 1 万盾涨至 1.5 万盾,开斋节期间预计突破 3.5 万盾。这种供需失衡倒逼产业升级:海南企业将进口椰浆加工成即饮椰汁,通过直播电商渠道实现单款产品年销售额 5 亿元,溢价率超 200%,而印尼中小椰油厂则因原料成本上涨,加速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。
第三、政策与市场共振下的产业高地
印尼政府正通过 “双轨制” 应对市场变化:一方面出台《椰子产业振兴法》,对深加工设备进口给予 50% 关税减免,并强制要求椰干出口企业将 30% 产能用于本地加工;另一方面针对出口激增引发的价格波动,拟对带壳椰子加征出口关税,以平衡国内外市场需求。这为投资者创造了双重机遇:在关税政策落地前抢占原料资源,同时布局高附加值加工环节以规避成本压力。
在经济特区方面,国家规划多个SEZ,其中北苏门答腊Sei Mangkei SEZ重点发展棕榈与天然橡胶深加工,并辐射椰子产业;廖内、北苏、爪哇等地也建有椰子加工园区和物流平台,为产业链提供基础设施与税收优惠。
三务集团6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椰子加工企业,是印尼资源深加工的成功典范,当瑞幸咖啡的生椰拿铁摆上全球货架,当海南加工的椰汁通过直播电商走进千家万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成功,更是中印尼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范。此刻进入印尼椰子深加工领域,既是把握热带农业升级的历史机遇,更是参与全球绿色经济重构的战略选择。让我们携手,在椰风海韵中共创价值新蓝海!
各位来宾,大家好!PT Pulau Sambu成立于1967年,由郑维铨先生在廖内省瓜拉通卡尔创立,最初以传统工艺生产椰子原油。1970年代,公司引进德国、瑞典设备,不断扩大产能及仓储设施。1983年,三务集团在冈通设立第二工厂,首创无菌常温椰浆包装——Kara品牌风靡全球。1993年,三务旗下PT Riau Sakti United Plantations成立,进一步强化下游精深加工。至今集团已形成从原料种植到高端制品的完整链条,出口覆盖亚洲、欧洲及北美 。
印尼是全球最大椰子生产国,2023年产量超280万吨,出口额达15.5亿美元。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椰子产业,通过种子农场推广优质品种、技术培训、病虫害防治及机械补贴;并设立专门部门管理椰子深加工,提高附加值,涵盖椰子水、椰壳生物燃料等。
在经济特区方面,国家规划多个SEZ,其中北苏门答腊Sei Mangkei SEZ重点发展棕榈与天然橡胶深加工,并辐射椰子产业;廖内、北苏、爪哇等地也建有椰子加工园区和物流平台,为产业链提供基础设施与税收优惠。
对中国投资者而言,加入PT Pulau Sambu及印尼椰子深加工产业,意味着可共享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。依托SEZ的配套设施及政府补贴,合作空间广阔。期待各位把握机遇,共同开拓印尼椰产业的美好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