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国突然发信给印尼总统普拉博沃,引发舆论热议——8月1日起对印尼商品加征32%关税,还盯上了“转运避税”,一旦查出还要追税!这波操作,到底意欲何为?印尼能不能扛得住?


一、M国“动手前先给信”:施压背后有套路

2025年7月7日,M国正式致信印尼总统普拉博沃,释放出几个明确信号:

  • 关税大棒落下倒计时:8月1日起,对印尼出口商品加征32%关税,而且不是针对某个行业,是全面加税。M国还专门盯上了“绕道第三国”的做法,一旦查实,还要加征“惩罚性附加税”,最高能到50%。
  • 给点“甜头”做诱饵:如果印尼企业愿意去M国设厂,不仅可以免关税,还能走“快速审批通道”,明摆着想把印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往自己那引。
  • 反制就加码:M国还放话,如果印尼反击,他们也会“以牙还牙”,甚至税率还会叠加,这摆明了是想提前封死印尼的回旋空间。

这种“先打一巴掌,再给个枣”的操作,是M国惯用的策略。根据2024年数据,M国与印尼的贸易逆差高达171亿美元,主要集中在镍矿、棕榈油和纺织品上。

二、这轮关税风波,M国到底图什么?

早在2025年4月,M国就抛出32%的关税计划,后来又推迟了90天到8月执行。其核心诉求很明确:

  • 扩大M国出口:要求印尼每年多买150亿美元以上的M国商品。
  • 打开印尼市场:希望印尼放宽对M国企业的限制,比如降低“本地采购比例”的要求,简化审批流程。
  • 纠正“不公平贸易”:M国认为印尼对他们的市场限制多、门槛高,属于不对等的贸易结构。

三、普拉博沃政府的应对策略:软硬兼施,稳中求变

面对M国的压力,普拉博沃政府采取“双线作战”:

(一)外交层面:走自己的路,不被牵着走

  • 谈判不退让:派出高层代表与M国谈判,坚持“关税互惠应建立在双方开放基础上”,拒绝单方面妥协。
  • 疏远G7,拉近金砖:普拉博沃政府减少参与G7活动的层级,释放“不绑定西方阵营”的信号。作为2024年新加入的金砖国家,印尼积极推动“本币结算”试点,还与俄罗斯加强合作,参加圣彼得堡经济论坛。

(二)经济层面:稳住当下,布局未来

  • 短期稳市:央行动用50亿美元外汇储备应对汇率波动;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出口企业给予补贴,并引导它们转向中东、东盟等市场。
  • 长期转型:推动镍矿深加工,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;借助RCEP平台,加快与欧盟的自贸谈判,逐步降低对M国市场的依赖。

四、印尼手上有牌,但压力不小

(一)印尼的谈判筹码

  • 镍矿资源是王牌:印尼掌握全球37%的镍储量、51%的红土镍矿产能,而M国电动车产业对镍的需求依赖度高,这是印尼的一大优势。
  • 东盟抱团有力量:作为东盟“带头大哥”,印尼正推动东盟国家发布联合声明,共同应对M国的关税压力。东盟整体对M国出口占M国进口的15%,有不小的反制空间。

(二)但挑战也摆在眼前

  • 短期冲击明显:一旦关税落地,印尼相关行业订单减少、利润下滑,中小企业首当其冲。
  • 长期主权压力:如果答应M国放宽市场准入的要求,可能会压缩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,与“产业自主”战略相悖。

五、7月“窗口期”:妥协还是坚持?

(一)短期或达成“有限妥协”

7月底前,双方可能会达成一些“小动作”妥协:比如印尼承诺增加M国农产品进口,放宽部分行业M国企业的本地采购要求,M国则可能暂缓加税,或者在纺织品配额上松口。

(二)长期来看:多元布局是出路

印尼外交上“冷淡G7、靠近金砖与俄罗斯”的路线已经很清晰,目的就是在大国博弈中保持自主。经济上则通过产业链升级、拓展多元化贸易网络,逐步摆脱对M国的依赖。

这场贸易摩擦,不只是印尼和M国之间的较量,更是全球南方国家在新一轮全球化重构中争取话语权的缩影。

结语:
这场关税博弈背后,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重构中的战略选择。印尼能否稳住阵脚,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