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你知道吗?有位中国作家,为了支持抗战,把最后的生命留在了印尼。他就是郁达夫——从新加坡报馆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山路, 他不是军人,却把文人的战场打到了生命的尽头

第一章,郁达夫是谁?

郁达夫,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,十几岁东渡日本,在东京读书,1921年,他和朋友在东京办“创造社”,一篇《沉沦》,一夜成名:1922年回国后,他当过编辑、做过出版,从文字里冲锋。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,他不愿做旁观者。1938年底,去了新加坡:继续写、继续组织、继续把文字变战力。

第二章|星洲四年:用笔上阵

1938到1942,郁达夫在新加坡办副刊、写评论,四百多篇文章,几乎是“日更”。他把战场新闻、南洋社情、文化评论拧成一股劲儿:写,是动员;报纸,就是他的扩音喇叭。你能想象吗?那会儿的文艺副刊,不是小清新,是“战时指挥部”的外号——把星洲、群岛和中国战场连成一条信息链。

第三章|苏门答腊:化名、酒坊和隐身

1942日本南下,新加坡失守。他辗转到西苏门答腊·帕亚库姆布(Payakumbuh),化名隐居,靠一间小小的“酒坊”混口饭。白天写点散文、夜里串联朋友,低调到不能再低调。可低调也有代价——因为懂日语,他被宪兵队强迫做口译。这不是选择,是活下去的代价。很多滞留印尼的华人都面临同一道题:“怎么活,不背叛自己?” 郁达夫的答案是:能帮就帮,能写就写,能藏就藏。

第四章|1945:黑夜之后再无回音

8月15日,日本无条件投降;8月17日,印尼宣布独立。就在这胜利与独立的交汇点后不久,郁达夫被宪兵逮捕,随后遇害于苏门答腊。至今,确切的葬处没有定论,只有口述里反复出现的**“夜色、山路和消失”。他不是军人,却把文人的战场**打到了生命的尽头——把“良知”写成最后一行字。

80年前,郁达夫的南洋轨迹,在星洲,他把文字变成行动,到苏门答腊岛,他把沉默变成抵抗。在胜利与独立的同一周,他的生命定格在群岛的风里。80年后的今天,我们纪念郁达夫,回望过去的血雨腥风,更加珍惜今天的明媚阳光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