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应对政策变化的核心策略:从 “卖货” 到 “本土化落地”

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,中企该怎么破局?关键是从 “纯贸易” 转向 “本地生产 + 供应链整合”,我给大家几个具体方向。

1. 生产链条切分:把简单环节迁到印尼

印尼承接不了完整的产线,但可以把不需要高技术、低配套要求的环节迁过来。比如手机行业,2015 年印尼就禁止手机整机进口,但当地没有完整产业链,OPPO、vivo、小米、传音就在印尼设厂 —— 其实就是简单的组装、贴标签,但这样就能带来几百、上千人的就业,政府也愿意放绿灯。

现在为了防止水货手机,中国手机不解锁在印尼都用不了。OPPO 过来时,还把东莞的包材厂也带了过来,形成小范围配套。大家可以参考这个思路:根据自己的产品,切分生产链条,把能本地化的环节落地,比纯卖成品更稳妥。

2. 本地交付比价格更重要:别只盯着 “赚差价”

在印尼市场,有句话叫 “交付效率比价格优势更重要”。比如做不锈钢厨具的周总,他宁愿在印尼本地采购比中国贵 30%-50% 的钢卷,也不从国内进口 —— 因为从中国采购要申请配额、等物流,交付不确定性太高,而本地采购能保证及时供货,尤其是做中方餐饮项目、工程项目时,履约能力比低价更能赢得客户。

咱们在海外做生意,别想着 “赚所有利润”,先把业务模型跑起来,让飞轮转起来。比如你有 10 款产品,5 款本地生产、5 款进口,通过不同公司实体运作,反而能平衡风险。

3. 出海是 “一把手工程”:别派新人试错

很多企业派业务员来印尼考察、跑业务,结果一两年后业务员自己创业了,相当于给别人交了 EMBA 学费。出海不是 “跑海外业务”,而是全要素投入 —— 人才、资金、供应链、品牌都要通盘规划,业务员的认知、利益绑定和公司战略根本不匹配,派他们来没有意义。

对中小型企业来说,最好的方式是派公司核心层(跟着你干了 5-10 年的人),或者让创二代来印尼。现在很多潮汕、闽南的老板,都把孩子送到东南亚来 “留学”,而不是去欧美 —— 因为他们知道,未来的家族企业继承,东南亚经验比文凭更重要。

4. 三年规划:别着急赚快钱,先扎根

很多老板一来就问 “能不能介绍客户、拿订单”,其实没有本地交付能力,跑再多客户也没用。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:承诺兑现不了,伤害企业信誉,还让本地合作方觉得 “中国老板都是虎头蛇尾”。

我的建议是,第一年别设业务目标,专注做三件事:调研市场、招兵买马、搭建团队;第二年跑通小模型,验证产品和模式;第三年再做规模化。比如团队里有人学会印尼语、有人能融入本地生活,这些都是比 “拿订单” 更重要的基础。印尼有 11 个省份商会,浙江、安徽、江苏、广东、山东等都有,只要你不嫌弃利润低,总有生意可做,但前提是你愿意花时间沉淀。

五、本土化落地的关键:从 “改变” 到 “融入”

很多刚落地的企业,总想着 “改变印尼”—— 觉得配套差、效率低,想按国内标准改造。但实际上,在海外要先 “理解”,再 “接受”,最后才能一点点 “改变”。比如印尼的行政效率慢,你不能硬催,要学会按当地节奏推进;本地员工的工作习惯和我们不同,要学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管理,而不是强行照搬国内制度。

1. 公司设立:尽量自己控股,别盲目找本地合伙人

印尼允许外资 100% 控股贸易公司、工厂、餐饮服务,只有少数行业有限制(比如建筑行业外资最多占 67%,物流 49%,金融 85%),而且外资和内资的税务待遇、监管要求完全一样,唯一的区别是签证合规。

除非是直系亲属,否则别轻易找本地合伙人 —— 很多人觉得 “有本地股东更安全”,但最后往往因为决策权、利益分配闹矛盾。海外生意,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,比 “找靠山” 更靠谱。

2. 人才策略:双语人才是核心,本地培训可落地

现在印尼中企超过 2 万家,最缺的是双语人才 —— 既懂中文、印尼语,又懂行业业务的人。我们千岛教育现在做两件事:一是送中国学生来印尼读高中、本科、硕士,培养 “中国背景 + 印尼本地经验” 的人才;二是给印尼本地职校生做短期培训,3 个月就能培养出懂基础技术 + 语言的工人,解决企业 “技术外派难” 的问题。

比如 2023 年我们送过来的第一批留学生赵佳树,现在已经在广东省对印度贸易促进会做会长助理,不仅语言没问题,还能快速理解中企的需求。未来大家要是缺人才,也可以和我们对接,我们有覆盖金融、制造、能源、互联网的人才库,48 小时内就能启动匹配,入职后还有 3 个月保证期,不合适可以免费更替。

3. 破局方法论:3×3 黄金法则

最后给大家总结三个在印尼市场低风险、低成本破局的方向:

To B 机会大于 To C:To C 监管越来越严,门槛高,而 To B(比如工业配套、设备供应、项目服务)的空间更大,切入更容易。比如做净水设备的安吉尔,给工厂、项目做配套,比做零售更稳定。

本地组装机会大于跨境成品:服装、家具、建材这些行业,哪怕做简单的本地组装,也能享受政策红利,避开贸易壁垒。但要注意,别跨行追风口,基于自己的行业做延伸最稳妥。

品牌机会大于白牌:现在印尼的中国品牌已经越来越有影响力 —— 华为、中兴(电信)、格力、美的(家电)、OPPO、vivo(手机)、比亚迪(新能源汽车),还有工程机械、餐饮奶茶,都在替代欧美日韩品牌。做品牌虽然投入大,但长期附加值更高,也更能抵御风险。

六、收尾:出海是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

能坐在这里听我分享的各位,其实已经超越了 80% 的国内同行 —— 因为你们敢于走出来,打破旧认知。但要记住,出海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马拉松,三年沉淀是基础。印尼的发展潜力值得大家长线投入,只要你保持敬畏、理性布局,不贪快、不冒进,未来一定能在这个市场拿到属于自己的结果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