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老板一来印尼就觉得选址简单:找个办公室、租个厂房、签个合同就开干。真不是这么回事。印尼的“不动产 + 许可”是两套系统,任何一环掉链子,都可能让你白花钱、白耽误工期。

先说“为什么容易踩坑”。

第一,土地产权复杂。印尼没有经历完全意义上的土地改革,历史上沿用很多荷兰时期的制度,结果就是地契类型五花八门、来源也不一。你会遇到国有、私有、部落(adat)三大类“土地归属”,再往下细分还有常见几种权利证:SHM(永久所有权)、HGB(建筑使用权)、HP/HL(使用/管理权)等等。问题来了——同一块地可能同时存在多份“历史地契”,或者证载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;再加上很多地区早年没电子化登记,一地多证、边界不清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
第二,建筑与配套不确定。就算土地干净,建筑也可能不“合规”。印尼很多楼是“先建后批”,外观看着挺气派,PBG(建筑许可没批完、SLF(使用合格证)没拿到的比比皆是。再加上早些年供电紧张,很多物业基础电量申报偏小,你一上设备才发现还得向PLN(电力公司)增容,流程慢、成本不低;自来水(PDAM)水压不稳、天然气没有管网、网路光纤进不来——这些都得提前问清、写进合同。

那到底怎么做,才能把坑踩小?

一是土地尽调。 先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做尽调(due diligence)——去印尼土地局BPN做书面查询;核对规划用途与未来业务是否匹配等等

二是:合同一定经公证员。办公/商铺的租赁协议(Perjanjian Sewa),工业地产常配土地/建筑使用权转移或设定长期租用框架;务必写清:用途变更责任、续租优先、年租金涨幅、提前解约、转租与分租、违约与赔偿、不可抗力、税费分担(含预提与增值税)配。

最后给你一句,在海外做事的节奏千万不能急,该慢的地方必须慢,把权属、许可、配套都要弄清楚,找本地靠谱顾问 + 公证员 + 工程与机电团队一起上,钱花得值,也睡得踏实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