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开场与个人背景介绍

各位兄弟、女士们、先生们,下午好!欢迎大家来到风华酒店参加今天的下午茶活动。咱们今天的流程以嘉宾分享为主,中场会安排休息,下半场还有多位嘉宾分享,最后会有资源对接环节,总共有超过五位嘉宾带来内容,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。

先跟大家说声抱歉,因为还有部分朋友在路上,咱们就边讲边等。距离上次 8 月 16 日在这边举办下午茶,已经过去两个月,中间我回了趟国接受培训,前天刚回到印尼,今天就重启咱们的交流项目。每次交流除了我分享创业经验,还会邀请在印尼已经落地、拿到结果的企业负责人,给大家做更有针对性的行业分享。

先重新跟大家介绍下我自己,我在印尼生活了 20 年,走遍了印尼的各个角落,在这里成家立业,娶了印尼老婆,有且只有一个;从创业到现在,已经在印尼开了 14 年公司,人生的第二个 30 年,我希望能专注助力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。大家要是想后续多交流,也可以在抖音搜索 “印尼王掌柜”,每晚北京时间 9 点到 10 点,我都会在直播间和大家聊聊印尼出海的那些事,随时欢迎联系。

目前我们在印尼的团队还在不断扩展,上午刚和 PIK2 分部的同事对接完工作,广州也有一支 30 人的团队,由我的合伙人王倩负责服务对接。今天现场咱们群里差不多有五六十人,还没进群的朋友可以找工作人员对接,后续大家也能有更多相互认识、资源互通的机会。

二、印尼市场的战略价值:不止是单一市场,更是全球支点

1. 东盟:中企避险与增量的核心市场

现在中美大国博弈下,关税不断加码,全球贸易不确定性越来越高,而东盟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说,是最有机会避险、做增量的市场。从东盟各国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议来看,大部分关税在 19%-20%,只有缅甸稍高,且这些协议在今年 7-8 月已经落地。

大家来印尼做市场,千万别只把它当成单一市场 —— 印尼可以是你的中转站、练兵场,未来以印尼为基地,拓展美国、欧盟、中东市场,想象空间非常大。印尼是中立国,比如咱们去印度做生意难,因为政策对中企不友好,但如果以印尼企业的身份去做,阻力会小很多;同理,做中东市场时,以印尼身份也能减少当地市场的排斥和政策歧视。所以咱们站在印尼这个节点,要谋全局、谋全球市场,而不只是局限于印尼本土。

2. 印尼的独特优势:从资源供应链到人口红利

很多人知道印尼是全球第四人口大国、最大的穆斯林国家、东盟老大、G20 成员,但我想强调的是,印尼现在的定位是 “资源供应链主导国”。以前大家提到印尼资源,想到的是卖原矿,但现在印尼政府推行 “黑丽莎西” 政策,不甘心只赚原矿的差价,要做高附加值的深加工。

过去十年,最早来印尼落地的企业,其实吃到了两大红利:一是基建红利,二是工矿资源深加工红利。在 To B 领域,中国企业除了基建,在镍铁、铝土这两个领域的产业绑定最深 —— 镍铁领域以浙商为主,从青山、格林美到华友;铝土领域则是鲁商领衔,比如山东魏桥、山东南山,江苏企业在镍铁产业也有不少深耕。不过相对来说,广东企业在上半场的产业投资里还是偏保守,但现在这个节点,一切都还不晚。

3. 印尼的稳定性:看 50 年经济与 80 年政治

很多刚来印尼的朋友会担心:8 月底刚有社会游行,历史上也有负面包袱,这个国家到底值不值得长期扎根?其实看一个国家稳不稳定,不能只看一年两年,要拉长周期 ——1970 到 2020 这 50 年,印尼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在 5%-7%,只在 1998 年金融危机和 2020 年疫情这两次不可抗力下出现过负增长,基本面非常稳健。

再看政治局面,从 1945 年建国到现在 80 年,印尼只经历了 8 位总统,对比泰国总理、日本首相的频繁更迭,印尼的政治稳定性可见一斑。可能有人会问,现在印尼对华人的态度怎么样?会不会有歧视、安全问题?其实这种顾虑,说明思想还停留在 50 年前的冷战时代。2000 年之后,印尼就进入了文化多元、民族多元的新阶段,比如瓦希德总统(祖上来自福建泉州),他被华人尊称为 “华人之父”,墓碑上刻着 “人道主义英雄长眠于此”,正是他彻底改革了印尼华裔的歧视政策,让华人能讲中文、过春节,也能参政、当兵、当公务员。

现在的印尼,从苏西洛(2004 年当选)、佐科(2014 年当选)到现在的布拉伯沃,政治局面一直是 “在牌桌上博弈”,没有出现过 “掀桌子” 的情况,这对企业来说就是最大的安全保障。我们要理性看待历史变化,而不是被旧印象束缚,这样才能更有魄力做长期决策。

三、中企出海的认知误区:避开这些坑,少走 3 年弯路

很多时候,中企出海失败不是因为外部风险,而是内部决策和认知出了问题。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误区,不管大家未来在印尼、越南、泰国还是其他国家落地,都值得警惕。

1. 政商关系:迷信上层不如搞定 “地头蛇”

在国内,很多企业迷信政商关系,但在海外,越是往上对接部长、总统身边人,摔得越惨 —— 就算拿到资源,你也接不住、用不了,反而可能 “自投虎口”。海外的逻辑是 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:政府五年换届,官员会变动,但当地的基层关系是固定的。

比如你要建仓库、厂房,第一步要搞定的不是市长、省长,而是村长、村里有威望的阿訇,甚至是当地的 “地头蛇”。县官不如县管,把基层关系理顺了,后续才能少遇麻烦。

2. 土地制度:印尼没有土改,产权复杂需敬畏

印尼的土地制度来自荷兰 350 年的统治,没有经历过土改,产权非常复杂 —— 你可能会遇到 200 年前的地契,也可能遇到同一块地有两三个地契的情况,而且很多地契还没实现电子化。

很多企业刚落地就踩坑:租了农业用地想盖厂房,租了商业用地想做生产,或者租了厂房发现没有建筑许可、多年未报税。所以在租地、买房前,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核查土地性质和产权,保持敬畏心和耐心,别想当然按国内经验来。

3. 消费市场:别拿 “尾货思维” 做印尼市场

很多做消费品的企业,觉得印尼人均收入低,就把国内的尾货、淘汰货运过来低价卖,结果根本卖不动。其实在 1990 年,印尼人均 GDP 是 578 美元,中国是 317 美元;80 年代起,东南亚国家就比我们更早与国际接轨,消费观念、品牌认知和我们齐平,甚至更高维。

贵的东西不一定难卖,便宜的也不一定好卖。比如印尼的中产阶级对品牌、品质的要求很高,你用 “低价尾货” 的思路,反而会被市场淘汰。尊重当地消费者的认知,才能做好产品定位。

4. 贸易政策:2023 年起监管收紧,别踩红线

2023 年之后,印尼的贸易政策变化非常大,以前是贸易部、工业部联合执法,现在财政部直接由总统直管,权限更大、监管更严。比如纺织行业,2023-2024 年有至少 60 家工厂倒闭,出现失业潮,所以政府对劳动密集型、就业拉动型产业(纺织、服装、小家电组装、鞋子、化妆品)的监管会更严格。

很多人问我 “某款产品进口成本多少”,其实用 ChatGPT 就能查个大概 —— 输入产品信息、关税、配额、认证成本,就能得到基本框架。但要注意,现在监管比一年前、两年前严格得多,别听同行说 “以前怎么打擦边球”,现在红线绝对不能碰,否则不仅货被查,还可能影响后续业务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