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在印尼扎根二十年的新华侨,也是两个中印尼混血宝贝的爸爸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眼中的「跨文化教育经」,以及我为孩子们设计的成长路线图。

目前我的两个孩子都在洛阳公立小学就读,没选择从小送他们读印尼国际学校,主要出于三层考量:

第一点 为了让小孩的中文基础教育更扎实!孩子能流利掌握汉语读写

第二点 让孩子有一个中国思维!这些文化基因必须在国内土壤里扎牢,以后不管走到哪,心里都得有盏中国灯!

第三点 现阶段小学压力不!双免政策,作业量合理,孩子每天回家还能培养别的兴趣爱好,和我分享学校见闻

特别要感谢太太和老师们:我常年在雅加达和广州之间奔波,全靠印尼籍的太太主理家庭,加上国内老师的悉心引导,孩子们才能成长得自信又懂事。

但至于从初中之后,我个人规划还是让孩子来印尼读国际学校!

不是放弃国内教育,而是想给孩子更开阔的「选择空间」:

首先,避开升学焦虑的「独木桥」。

中考分流、高考竞争 —— 这些压力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太重了。尤其我的孩子出生在「二胎高峰年」,未来同届考生可能突破两千万。与其让他们在「千军万马」中内卷,不如换一条赛道。

其次,用国际视野「打底」。

印尼的国际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,班级人数控制在 20 人左右,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。更重要的是,同学来自 20 多个国家,课堂上能听到印尼本地同学的文化分享,也能和韩国同学讨论 K-pop,这种多元碰撞从小就在培养「世界公民」的格局。

最后,搭建「双轨制」成长通道。

高中毕业后,孩子可以选择:

  • 走华侨生联考路线:冲刺国内 985/211;
  • 申请海外名校:凭印尼国际学校的 GPA 和语言成绩,申请新加坡、澳洲留学;
  • 就读本地顶尖学府:印尼大学(UI)和建国大学排名稳居东南亚前 20,相当于国内 985水平,未来都会成为孩子的「发展助推器」。

在印尼打拼的朋友们,教育从来不是「单选题」,而是「多选题」—— 这里有通向罗马的千万条路,关键看怎么为孩子铺就最适合的那一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