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东加里曼丹的热带雨林在晨雾中苏醒时,巴彦资源(Bayan Resource)的运煤卡车正沿着 69 公里长的沥青私路驶向森尤尔港。这个年出口 4800 万吨煤炭的能源帝国背后,掌控者刘德光 —— 这位从新加坡建筑业学徒逆袭的印尼第二大富豪,正以 274 亿美元身家重新定义资源型企业的价值逻辑。从 “死岛” 开发到海底电缆革命,他用五十年时间,将传统土木工程生意蜕变为横跨煤炭、可再生能源、数字基建的产业巨轮,深度嵌入印尼经济命脉。
一、从新加坡学徒到煤炭大王
1948 年,刘德光出生于新加坡建筑业世家,父亲刘森是森昶打桩有限公司创始人。14 岁起,他便在父亲的工地学习土木工程,1972 年被派驻印尼参与首个项目 —— 雅加达冰淇淋工厂桩基工程。这次经历让他敏锐捕捉到印尼基建浪潮的机遇:
- 技术突围:1973 年成立 Jaya Sumpiles Indonesia(JSI),引入柴油锤打桩技术,将工程效率提升 3 倍,成为印尼复杂桩基工程领导者。
- 跨界破局:1988 年 JSI 涉足合同煤矿开采,1998 年收购 PT.Gunung Bayan Pratamacoal(GBP)和巴厘巴板煤炭码头(BCT),后者年处理能力达 2400 万吨,成为印尼最大煤炭出口枢纽之一。
- 资本运作:2008 年推动巴彦资源上市,募资 12 亿美元扩建产能,2023 年煤炭产量达 4800 万吨,占印尼市场 12%,跻身全球十大煤炭生产商。
二、能源帝国的战略纵深
刘德光的商业版图突破传统煤炭行业边界:
- 垂直整合:
- 上游控制东加里曼丹 12.4 万公顷煤矿,储量 22.5 亿吨,开采寿命超 30 年。
- 下游投资 Voksel Electric(印尼最大线缆企业),构建 “煤炭 – 电力 – 基建” 闭环。
- 数字基建:2021 年投资 SEAX Global,建设连接新马印尼的海底电缆系统,预计 2026 年投用后降低区域互联网延迟 40%。
- 绿色转型:控股新加坡 Metis Energy,布局生物质发电和储能项目,2023 年与芬兰 Valmet 合作开发巴布亚省 10MW 生物质电厂,年减排柴油 1500 万升。
三、热带雨林中的生态平衡术
面对环保争议,刘德光创造 “产业共生” 模式:
- 生态修复:在加里曼丹矿区种植 5 万公顷速生林,年固碳量达 300 万吨,获印尼环境部 “可持续采矿认证”。
- 循环经济:煤炭洗选废水处理后回用率 95%,矸石用于铺路,综合利用率超 90%。
- 生物多样性保护:投资 2000 万美元建设私人动物园,收容因采矿流离的 200 余种动物,雇佣 110 名当地居民从事生态保护。
四、印尼经济的 “能源动脉”
刘德光的商业帝国深度绑定印尼发展战略:
- 就业基石:巴彦资源直接雇佣 2000 人,带动运输、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 2 万人,其中 60% 来自贫困地区。
- 税收贡献:2023 年集团纳税超 8 亿美元,占东加里曼丹省财政收入 15%,连续五年位居印尼企业纳税榜前十。
- 战略投资:
- 投资 12 亿美元扩建巴厘巴板码头,使印尼煤炭出口效率提升 30%。
- 承建雅加达 – 万隆高铁配套物流中心,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 12%。
- 在巴布亚省建设煤矿专用铁路,将偏远矿区开发周期缩短 5 年。
五、跨越国界的慈善哲学
刘德光的慈善事业形成 “商业 – 公益 – 社会价值” 循环:
- 教育普惠:以父亲名义设立 “刘森奖学金”,每年资助 1000 名印尼贫困学生攻读工程专业。
- 医疗救助:捐赠 5000 万美元升级东加里曼丹 5 家公立医院设备,2022 年疫情期间捐赠 200 台呼吸机。
- 文化传承:投资 1.5 亿美元在雅加达建设客家文化博物馆,系统保存印尼华人历史档案。
六、家族传承的智慧密码
2024 年,刘德光将巴彦资源 22% 股权(价值 560 亿元)转让给女儿刘伊凌,开启代际交接:
- 人才培养:刘伊凌 2014 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硕士,现担任 SEAX Global 董事,主导公司数字化转型。
- 慈善闭环:父女联合捐赠 1.01 亿新元(约 5.5 亿元)给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,设立 “亚洲青年领袖基金”,支持跨区域政策研究。
- 战略协同:儿子刘伊翱负责可再生能源板块,推动 Metis Energy 在印尼开发地热和生物质项目,目标 2030 年实现绿电装机 1GW。
当全球能源格局剧烈重构时,刘德光始终坚守 “资源报国” 的信念。他的商业帝国不仅创造财富,更重塑了印尼的产业格局:从依赖原油出口到掌握煤炭定价权,从传统基建商到数字能源先锋。正如他在巴彦资源总部悬挂的祖训:”真正的财富,是让土地长出黄金,让能源照亮未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