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加达郊外的海绵工厂里,湖南人刘佳红正用带着湘音的印尼语和工人交流,袖口沾着聚氨酯粉末。这个在深圳闯荡 23 年的创业者,凭着湖南人特有的 “霸蛮” 精神,在印尼闯出了一片天。
“在深圳追了二十多年风口,总差口气。” 刘佳红做过电器、手机配件、家具,开驾校办餐厅,连直播带货都试过,却始终没站稳脚跟。2023 年,做化工外贸的弟弟点醒他:“印尼海绵厂缺高端聚氨酯原料,利润比国内高。”44岁的他离开深圳,揣着积蓄直奔雅加达。
初到印尼,语言不通、产品不熟的他成了 “无头苍蝇”。凭着一股蛮劲,他带着样品手册陌拜工厂,靠翻译软件沟通,把说明书设成手机壁纸死记参数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印尼落地后的三个月,终于成交了第一笔订单2万人民币。
两年间,他用脚丈量印尼市场:每次出行,至少一个星期时间集中一个城市,跑投所在地的海绵厂。曾经又一次从雅加达出发,开车19天,往返3000公里,走遍了苏门答腊岛。他摸透本地规则:陌拜虽然痛苦,但印尼人很有人情味,先建立私交,叫上专业的产品和服务,一步步就会获得客户的认可。
如今三座仓库覆盖印尼全境,80% 的海绵厂成了客户。“中国老板爱扎堆中资圈,我偏扎本土市场。” 刘佳红抹了把汗,眼里闪着湖南人不服输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