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对印尼投资跃居前三!2025上半年达36亿美元,制造业出海迎来黄金窗口期

2025年上半年,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直接投资额达36亿美元,位列印尼外资来源国第三位,仅次于新加坡(88亿美元)与中国香港(46亿美元)。若将通过新加坡、香港等地区中转的投资计入,实际流入印尼的中资规模已超70亿美元,凸显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强劲动能。

这一数字背后,不仅是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持续深化的缩影,更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全球制造新支点——印尼正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战略跳板与成本优化密码

十年深耕:从资源合作到全产业链布局

过去十年间(2015–2024),中国对印尼直接投资由年均约10亿美元增长至30–40亿美元,累计突破200亿美元,增速位居东南亚前列。重大项目如雅万高铁、镍矿产业园、铝土矿加工基地等落地见效,标志着双方合作由初级资源开发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。

双边贸易同样迅猛发展。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印尼最大贸易伙伴,2015年双边贸易额为500多亿美元,至2024年已攀升至1200亿美元以上。中国自印尼进口煤炭、棕榈油、镍矿等原材料,同时出口机械设备、电子产品及纺织品,形成高度互补的产业协作格局。

新机遇爆发:零关税+本地化政策构筑竞争优势

进入2025年,印尼迎来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。7月,印尼分别与美国、欧盟达成新的贸易安排:

  • 对美关税降至19%(此前拟议32%);
  • 对欧实施零关税的《印尼—欧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CEPA)。

这意味着:
✅ 若在中国企业于印尼设厂生产,产品销往欧盟可免关税;
✅ 出口至美国则税率大幅低于国内直发,叠加本土供应链优势,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。

此外,印尼政府推行“资源深加工强制本地化”政策,鼓励电池材料、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落地,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巨大空间。当前,中国在印尼投资中涉及矿产、油气、农林渔业及制造业等领域占比已达12%,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。

成本优势+中国实力=出海必答题

相较于国内日益增长的人工与土地成本,印尼劳动力成本低约30%,且原材料就近获取(如镍矿、铝土矿),极大压缩制造端支出。与此同时,中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与强大的供应链韧性,具备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的能力。

“这不是要不要出海的选择题,而是如何抓住窗口期的必答题。”多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,随着印尼政策东风吹拂、万亿级新能源赛道成型、制造成本优势凸显,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从“试探”迈向“加速”。

2025下半年,印尼战场已然铺开——你的生产线,该“出海”了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