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来自印尼的博主mutiahrobiah,她在YouTube上发了条关于在中国留学的视频,4.9万次观看里,满是她对中国留学经历的真心感慨。作为天天跟跨文化故事打交道的人,我看完特别想跟咱们中国网友唠唠:当一位印尼朋友来到中国,她到底从这片土地上带走了什么?
先跟大家说说这位印尼姑娘的起点——她一开始以为,留学只是“换个国家上课”,结果来了中国才发现,这根本是一场“换个脑子长大”的旅程。
你知道吗?她提到的第一个收获,是“终于学会了不被动听话”。
以前在印尼的时候,她习惯了接受规则、看问题只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出发;但来中国之后,不管是课堂上老师会追问“你为什么这么想”,还是生活里遇到事情,身边的中国同学会跟她一起聊“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”,她慢慢开始主动问“为什么要这样做”“后果会是什么”。比如看到一条新闻,她不再是信了第一个来源就完事儿,而是会找不同信息对比、琢磨背后的逻辑——这种批判性思考,不是咱们常说的“抬杠”,而是像给思维装了“导航”,让她做选择时更清醒。我觉得这特别有意思,因为咱们中国的教育里,其实一直藏着“不唯书、不唯上”的劲儿,没想到这种思维方式,会成为她跨文化成长里的第一块拼图。
再说说第二个让她震撼的点——中国的“奋斗文化”,不是“卷”,是“认”。
她在视频里说,刚看到中国同学天天学到深夜,第一反应是“吓一跳”:怎么大家都这么拼?但慢慢发现,这些同学不是被逼的,是心里有目标——有人想搞懂一个实验,有人想考上更好的研究生,那种“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,愿意沉下心努力”的劲儿,感染了她。她还说,自己慢慢懂了一句话:“未奋斗过的人生无法赢得”。后来她也开始给自己列计划,哪怕没人催,也会专注做自己的事。其实咱们中国人常说“天道酬勤”,这种刻在文化里的“踏实劲儿”,可能我们自己平时没太在意,但在外国朋友眼里,却是特别有力量的存在。就像她镜头里拍的图书馆深夜灯光,那不是压力,是一群人一起朝着目标走的安全感。
最让我共情的,是她第三个收获——“终于学会对自己的人生100%负责”。
她在视频里讲了个小细节:有一次她生病,压力大到想放弃,朋友会陪她聊天,老师会给她讲题,但爸妈远在印尼,没法立刻赶来。那天她躺在床上突然明白:“别人的帮助是拼图的一小块,真正能把人生拼起来的,只有自己”。其实不管是咱们中国学生去国外,还是外国学生来中国,这种“独自扛事儿”的时刻,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但特别戳我的是,她没把这种“独自”当成委屈,反而觉得是中国这段经历教会她:生活不是等别人来帮,而是哪怕一个人,也要敢行动。
最后她在视频里说,本来以为留学只是为了拿个学位、看些风景,结果在中国,她重新认识了自己——变得更成熟,更敢面对害怕,甚至重新思考了“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”。看到这里我特别感慨:跨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“我带你看风景”这么简单,而是像这位印尼姑娘一样,我们的文化里那些“习以为常”的东西,比如对思考的尊重、对努力的认可、对独立的鼓励,会悄悄成为别人成长里的“光”。
现在她的视频下面,有印尼网友说“想跟她一样来中国看看”,也有中国网友留言“原来我们的日常,能给别人这么大力量”。其实啊,不管是来自印尼还是中国,成长的内核都是相通的——但正是因为有了跨文化的碰撞,这些成长才会更特别、更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