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印尼留学生Olivia的分享,她的经历让我感触很深。她在中国从硕士读到博士,经历了疫情带来的辗转,也逐渐把中国视作“第二故乡”。通过她的故事,带大家走近印尼学生在中国的真实留学体验——没有滤镜,只有真实感受。

让印尼学生“惊喜”的那点事

Olivia常说:“中国留学性价比高得超出想象。”她刚来中国时就被两个方面打动:

机会真的多: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在电商、AI和制造业发展迅速。她在杭州实习时接触到跨境电商项目,第一次看到单日能处理数百万订单的物流仓,非常震撼。

就业选择也很多元:如果普通话够好,可以进中国的科技公司;英语好的话,在北京、上海也有不少外企和初创公司可选。她一位印尼学长就在上海一家外企做数据分析,薪资高又有全球项目参与机会。

奖学金覆盖到位:Olivia获得过省级政府奖学金,不仅免学费,还提供生活补助,几乎不用家里负担。她还强调,很多印尼学生对中国的奖学金了解不多,其实机会非常丰富——除了国家级的、省市级的,学校还有不少“冷门但实用”的项目。

生活成本低、城市便利:在杭州读书时,一顿食堂饭菜15元左右,有肉有菜,比雅加达便宜一半;合租也很划算。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,24小时便利店随处可见,晚上还能买到热饮小吃。

需要慢慢适应的小挑战

语言关:虽然Olivia读的是英语授课项目,但第一次去菜市场买东西还是“卡了壳”——只会说“this, good?”摊主热情切了一块试吃,让她感受到善意。在日常生活交流中,她逐渐掌握了不少中文,现在不仅能用中文砍价,还能看懂菜谱。

学习节奏快:刚来时,中国同学的学习劲头让她惊讶——很多人早上八点就去了图书馆,直到晚上十点还在赶报告。但慢慢她习惯了这种氛围,觉得“大家都在努力,自己也不敢懈怠”。当然,她也提到,“996”并非普遍现象,提前了解目标行业即可。

平台使用上的不便:刚来时她不太适应中国部分平台无法使用的情况,比如谷歌、WhatsApp等。但很快学会用微信、B站和淘宝,“反而觉得中国App功能太全了”,回国后还会感慨:“印尼怎么还没有外卖?”

想澄清的两个误解

“找不到清真食品?”:其实中国有大量穆斯林人口。大多数高校都有清真食堂,她南京的清真食堂饭食比印尼还美味。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,阿拉伯、土耳其餐厅也很多,她甚至遇到用阿拉伯语交流的外籍老板,倍感亲切。

“留学中国不如欧美?”:Olivia曾也认为欧美是留学首选,但来后发现,清华、北大、复旦都在全球排名前50。“学术质量完全不输。”更重要的是,中国留学生群体多元性强,常有不同的文化视角,这点在欧美不太常见。她常告诉学弟学妹:“留学不在热门,而在于是否适合自己。”

最后:跨文化的温度,正在日常中

Olivia回忆说,有一次生病时,中国室友不仅陪她买药,还煮了红糖姜水,“当时快哭了,真是特别温暖”。她也常带香料教同学做印尼炒饭,他们第一次尝到加了香兰叶的饭都惊讶:“原来印尼菜也这么香!”

其实留学体验不是非黑即白。是一顿15元的热饭带来的满足,是第一次用中文对话的成就感,是文化碰撞中的理解与包容。如果你身边有印尼留学生,不妨多聊几句,也许一个话题、一顿饭的工夫,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
留学的意义,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,也在别人眼中看到更真实的我们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