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尼最近查出了一大批非法进口的旧衣服,折合人民币竟有5亿多。
8月14日到15日,印尼贸易部联合了他们国家的情报局、军队、警察还有地方政府,前几天刚在西爪哇地区端了 11 个藏旧衣服的仓库。光这 11 个仓库里,就搜出了快 2 万包旧衣服!具体数儿是 19391 包,听着就头大吧?更吓人的是价值 —— 这堆旧衣服加起来值 1123 亿印尼盾,换算成咱们人民币差不多 5 亿多!而且不是堆在一个地方,是分散在三个地方:万隆市的 3 个仓库里有 5130 包,值 24 亿多印尼盾;万隆县的 5 个仓库更多,8000 多包,值 44 亿;还有cimahi市的 3 个仓库,6200 包,也值 43 亿多。这哪是旧衣服啊,简直是把非法生意做得明明白白的!
印尼早在2015年就明确“禁止进口二手服装”, 2023年开始,佐科总统就把“非法进口”点名为重点整治对象,这两年更是动真格:多部门联手、线上线下一起查,把“查—封—销毁—追责”跑成闭环
为啥要出重拳? 说白了,本土纺织被两头夹击:一边是低价进口,还掺着走私、低报、拼箱,另一边是外需走弱、订单缩水。市场被“便宜货”冲得乱七八糟,合规工厂越做越亏,小微商家也被迫卷到底,这是政府必须出手的直接原因。 过去两年,西爪哇、中爪哇的不少纺企减产、裁员、甚至关停,产业链上下游都感觉“订单没起色、库存压着、现金流吃紧”。这不是单点企业的问题,而是行业性的“被挤压”,再不管,技术和工人都要流失了。
除了严查二手衣和非法成衣,政府还在口岸收紧政策、提高合规门槛:关务抽检更细,标签和相关的SNI认证更严,部分品类加了保障关税(BMTP),后面不排除对特定子目上反倾销(BMAD)的组合拳,给本土产能一点“喘息窗”。
基于以上情况,各路玩家怎么应对呢?跨境这一侧,合规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,二手衣别碰;品牌商与渠道商,尽快本地化——代工落地、联营合作、缩短补货链路,减少被抽查和舆情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