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的印尼“国家KPI”来了。2026年政府总盘子先看三个数字:支出3,786.5万亿盾、收入3,147.7万亿盾、赤字占GDP 2.48%。这比2025年的实际执行预估多花约7.3%,同时把赤字从2025年可能的2.78%往下压,目标是在2027—2028年做到“零赤字”。对投资者意味两件事:一边加大内需托底,一边守住财政纪律。

看“钱往哪儿去”。旗舰项目“免费营养餐(MBG)”明年提到3,350亿盾,覆盖约8,300万人;相比2025年约1,710亿盾,增幅显著,利好本地农业、冷链、食品加工与学校配餐全链条。

能源两手抓:为“能源安全+平价”留出约4,024亿盾的财政工具包,其中直接“补贴”科目约2,101亿盾,高于2025年的2,034.1亿盾。翻译成投资语言:上游油气维护、成品油与LPG、电力侧稳定性都会有单子,同时清洁能源与配套储能、电网改造进入政策窗口。

长期竞争力支点没丢——教育按宪法20%“刚性”保障,2026年预算口径约7,578亿盾;再叠加公共卫生预算上调,医疗基础设施、设备更新与健康险服务均有增量需求。

再说大家最关心的“新首都IKN”。今年独立日主场确定办在雅加达而非IKN,已传递一个现实信号:工程节奏“稳字当头”。到2026年,面向IKN的OIKN预算口径约63亿盾,较2025年约135—140亿盾显著回落;总统当天的预算讲话对IKN着墨很少,但项目并未叫停,而是更倚重社会资本与主权基金“Danantara”等创新融资把活儿接着干。策略解读:IKN由“财政驱动”转向“撬动社会资本”,基建民企、产业园与城市配套更讲商业闭环。

给中国投资者的三条落地建议:

给中国投资者的落地打法(干货四条):
 1)先做TKDN算术,再做产线规划:进入政采、拿到增量单的第一步,是把产品“拆分—测算—重构”到**≥25%/≥40%的组合;缺口部分用本地配套+在印软件/研发贡献补起来。
 2)“疏原料、堵成品”的窗口要抓**:优先选原料足、许可放的行业做CKD/SKD本地装配,再逐步纵向配套;避免单纯“进口成品打价格战”。
 3)政采通道要打通:及早把核心SKU做TKDN认证+e-Catalog上架,对接地方政府“40%本地采购”的刚性需求,现金流更稳。
 4)合规当成“市场通行证”:食品/个护提前排Halal领证时间表,把境外工厂与上游配料一并纳入;否则到了2026年节点,货到了也上不了架。

一句话:印尼现在把“就业与民生”绑定在制造业本地化上——原料通、成品严、采购扶本地、税惠奖落地。顺着规则做本地化与合规,你拿到的不只是市场,还有政策的顺风

一句话总结:2026年的印尼,是“托底内需+稳财政+调结构”的组合。看准盘子、顺着结构、用对工具,往往比“押方向”更赚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