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爆发后,南洋华社迅速动员,印尼各埠加入“南侨总会”网络。1938—1941年,南侨总会领导约一千万华侨募捐,捐款约五亿国币,认购救国公债二亿五千万国币,捐献飞机217架、坦克27辆。这些是馆藏文献中的硬数字。总体统计显示,抗战前三年华侨捐款达20亿国币,约占军费85%;侨汇加义捐13亿国币,约占军费1/3。无论口径如何,海外华侨都是抗战财力与物资的重要来源。

抵制+舆论联动:商界喊出“不买、不卖”日货,社团、报界开专栏、办集会,将“支援抗战”铸成社会共识。抗战时期,华侨社团一度达4000个,印尼华社是南洋洪流中的重要一环。

南侨机工开上滇缅线:1939年起,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回国组成“南侨机工队”。他们开车、修车、抢通滇缅公路,将海上抵达仰光的国际援华物资运进中国腹地。1939—1942年,运输军需50多万吨、车辆1.5万余辆,平均每天≥300吨物资;牺牲者1000余人。这些数据经多方档案印证。一句话——这条“死亡公路”,被机工们跑成了“不沉的补给线”。

占领下的静默对抗:1942年起印尼被日占,华社空间骤缩,但地下活动仍在:撒传单、做情报、串联互助。许多名字,只留在口述历史中。

从胜利到独立:8月15日日本投降,8月17日印尼独立宣言——这是民族觉醒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回响。此后,印尼踏上艰苦的民族革命之路。

价值与记忆: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在印尼群岛与海风间,华人与南洋华侨用“钱与物、声与势、人与命”,把跨海牵挂变成现实补给线。2025年,我们纪念胜利80年,也致敬每一位在那条补给线、在那片雨林里逆风前行的人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