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6日,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今年1月至7月期间对非法进口贸易的执法成果。在泗水、望加锡、棉兰和勿加泗四个重点城市开展联合检查中,共查获涉嫌违规进口商品,总价值达264亿印尼盾(约合人民币1200万元),涉及轮胎、塑料原料、化妆品、食品饮料、传统药物、保健品、电子产品及纺织品等多个领域。

此次行动凸显印尼政府对跨境贸易合规性的高度重视。数据显示,监管部门核查了576份进口文件,其中317份需进一步调查,最终确认52家企业的118份文件存在严重违规问题,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的进口许可、检验报告、商品注册号等法定资质材料。

根据《2021年第29号政府条例》,相关企业面临包括警告信、强制撤回货物、销毁涉案物品以及暂停海关准入资格在内的多重处罚措施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批违规商品主要来自中国、法国、越南、沙特阿拉伯、韩国和马来西亚六个国家。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并非个例,而是印尼持续强化市场监管趋势下的集中体现——尤其自2023年以来,为保护本土劳动密集型产业、保障国内就业,印尼对成品与消费品类进口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查机制。

“印尼欢迎外资投资,但前提是必须带动本地就业、创造经济价值。”一位熟悉政策的业内人士表示,“单纯倒卖商品已难以为继,未来更鼓励企业在当地设厂、落地生产环节。”

这一政策导向也带来明显的“冰火两重天”现象:一方面,对终端消费品监管趋严;另一方面,对生产设备、原材料等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进口则保持开放态度。

针对当前形势,业内建议出海东南亚的企业从三方面着手应对:

第一,摒弃“倒货思维”,转向合规经营。
印尼市场正进入“下半场”,仅靠价格战难以立足。一旦被查仓或抽检不合格,不仅损失巨大,还可能影响后续清关与市场信誉。

第二,构建本地供应链体系。
无论是通过抱团国内上游工厂共同出海,还是对接印尼本地供应商,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是规避风险的关键。特别是在食品、美妆、电子等敏感品类上,合规不仅是底线,更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础。

第三,加快品牌化布局。
借助线上官网、社交媒体、电商平台及线下展会等多种渠道,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形象。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影响力日益增强,应抓住机遇,从“低价竞争”向“价值输出”转型。

总结来看,印尼市场仍具巨大潜力,但“合规”已成为入场的第一张门票。此次大规模查处行动释放明确信号:地方政府对违规行为零容忍,唯有坚持合法合规、深耕本地化运营,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