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8月27日)的一条消息值得关注:中国格林美公司和印尼主权财富基金Danantara签署协议,投资14.2亿美元(约合23.3万亿印尼盾),在印尼建设一座高压酸浸(HPAL)镍冶炼厂。工厂预计年产6.6万吨氢氧化镍钴。这项合作不仅是中印尼在镍资源领域的一个新进展,也反映出印尼推动资源深加工战略的深化,可能对全球镍供应链产生影响。
格林美在印尼的投资历程已有六年。2019年,公司创始人许开华教授带领中南大学团队,投入13亿美元在青山工业园建设青美邦镍厂。他们采用“技术换资源”模式:中方提供HPAL技术,印尼供应红土镍矿,产出的混合氢氧化镍(MHP)供应给宁德时代和三星SDI等企业。到现在,格林美在印尼的镍产能达到15万吨。去年,他们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建立前驱体工厂;今年,又投资3000万美元在万隆理工大学设立实验室。公司还为80%的本地员工提供股权激励,目前股价为7.48元/股,新员工可享4折购股。此外,工厂设有祷告室,并鼓励员工穿巴迪克衬衫上班,一些培养出的冶金专业人才已进入印尼矿业部门。
印尼的Danantara基金成立于今年2月,由总统普拉博沃主导,旨在管理超过9000亿美元的国有资产,这相当于印尼GDP的三分之一。该基金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,重点在于资源管理。它的设立源于前总统佐科时期的政策转变:从2014年起,印尼禁止原矿出口,推动下游加工,导致镍出口额从20亿美元增长到338亿美元。普拉博沃延续并扩展这一策略,不仅限于镍,还包括铝土矿、锡和铜等矿产。Danantara负责利用国有资源吸引国际投资。这次与格林美的合作就是一个例子:基金持有Vale印尼34%的国有股权,同时引入中国技术,在IGIP绿色工业园构建从镍到前驱体再到电池的产业链。预计五年内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,并将格林美纳入其矿产合作网络,后者已在瑞士交易所上市。
普拉博沃政府的政策强调“下游化”,在继承佐科时代的基础上有所调整。2014年禁矿出口曾导致全球镍价上涨50%,但印尼当时产能不足,未能充分受益。现在的政策包括:允许外资在合资企业持股最高49%(格林美本次持股25%);提供10年免税和随后5年减半税收的优惠;通过万隆理工实验室和冶金硕士项目培养本地人才。同时,利用Danantara的资产作为抵押吸引资金,避免过去基建项目带来的债务压力。
从青山工业园的起步,到这项23.3万亿印尼盾的投资,格林美等中企正参与印尼从资源出口向制造业转型的过程。这体现了技术输出与资源利用的结合。未来,当电动汽车电池中使用的高镍材料时,或许会联想到这些跨国合作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。财经观察就到这里,下期再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