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王掌柜用三分钟带大家看透纳迪姆・马卡里姆的争议 —— 这位创办 Gojek 的创业明星如何跻身内阁,又为何栽在 “谷歌笔记本Chromebook采购案” 里?咱们聚焦关键数字、核心质疑,聊聊这起风波的本质。
案情与数字:光环之下的阴影
2019 至 2022 年,印尼教育部推进 “教育数字化” 项目,总预算约 9.3 万亿印尼盾(≈人民币 41 亿元)。检方指控,纳迪姆 2021 年通过设定采购规格,将终端设备锁定为 Chromebook 体系,并多次与相关厂商会面。
2025 年 9 月 4 日,纳迪姆被正式列为嫌疑人并羁押 20 天,国家暂估损失 1.98 万亿印尼盾(≈人民币 8.6 亿元),最终金额待审计确认。对此,纳迪姆否认违法称将自证清白,涉事科技公司则强调合作通过经销商开展。需提醒的是,案件仍在侦办中应遵循无罪推定,但公共采购的合规审视刻不容缓。
个人履历:为何是他执掌教育?
1984 年出生的纳迪姆,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,后获哈佛商学院 MBA。回国后深耕咨询与风投领域,创办的 Gojek 成为东南亚 “超级 App”,获谷歌、淡马锡等资本加持。
2019 年 10 月,35 岁的他被总统佐科威任命为教育文化部长,2021 年升任教育、文化、科研与科技部部长,被视作 “教育数字化改革” 的标杆。他提出推进设备入校、更新课程体系、衔接教育与产业的改革方向,公众期待其以互联网思维打破教育沉疴。
但印尼地域辽阔、城乡教育差距悬殊、教师待遇偏低且培训不足的现实,让 “设备 + 平台” 的改革面临落地难题 —— 若不匹配基层实际,极易沦为 “空中楼阁”。
质疑声起:创业家懂教育吗?
争议首先指向 “专业匹配度”:毫无本土一线教育经验的他,掌管着占国家预算 20% 的教育资金。一线教师和高校行政反映,纳迪姆基层调研不足、存在感弱,对设备维护、网络覆盖等实际问题关注失衡。
其次是 “道德反差”:任内曾以家庭道德传统和个人操守自证清白,如今涉嫌贪腐的反差令人咋舌。不少资深官僚对此讳莫如深,折射出官僚体系对 “外来团队指令” 的抵触。
最刺痛公众的是信任崩塌:这位顶着 “靓丽履历 + 资本光环” 的部长,曾被视为 “反腐新气象” 的象征,如今深陷贪腐疑云,让民众不禁拷问:监督机制真的能守住底线吗?
从 “改革希望” 到 “贪腐嫌疑人”,纳迪姆事件严重冲击了社会对官员廉洁的信心。问题究竟出在哪?是印尼官僚体系对大额采购缺乏穿透式监督与技术评审,让 “指定规格、绑定平台” 有了可乘之机?还是部分官员在权力与资本的诱惑下失守道德底线?这起风波,远不止是一个人的跌倒,更是对治理体系的深刻拷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