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尼主权财富基金 Danantara 宣布要启动 33 个战略项目,把 “垃圾变能源”当成重点来推,首批落地的城市都定好了:雅加达、万隆、巴厘岛、三宝垄、泗水、望加锡,还承诺招标过程公开透明;CEO 罗桑最近也专程去中国温州,考察伟明环保的垃圾发电工厂,聊合作、谈设备本地生产的事儿。政府那边还明确要求,18 个月内加速推进这些项目。

痛点摆上台:垃圾太多,填埋真顶不住了

印尼城市垃圾量实在太大了 —— 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学术研究都显示,每年大概要产生 6780 万吨垃圾(近年统计口径略有差别),其中不少都没处理好。就说雅加达郊区的班达尔・格邦(Bantar Gebang)垃圾场,每天要收 7500 到 7800 吨垃圾,差不多能装满 300 多辆重型卡车!垃圾填埋还会释放甲烷,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风险。

另外,印尼生活垃圾里有机物占比不低,大概 40% 到 57%,比如剩饭剩菜、枯枝烂叶这些,这就决定了不能只靠单一办法,必须从 “减垃圾、循环用、变能源” 这三方面一起动手改造。

政策给底气,价格也暖心,外资更方便了

国家层面早就有政策托底:2008 年的《垃圾管理法》先搭好了框架,2018 年的 35 号总统令又专门针对 12 个城市的垃圾发电试点,明确了推进路径和财政支持 —— 比如中央定的垃圾处理费最高标准是每吨 50 万印尼盾(约合 200 元人民币)。
现在政策还在升级:不仅要把垃圾发电的上网电价统一上调到每度 0.19 到 0.20 美元,还要逐步取消地方的 “垃圾倾倒费”,改用电价和财政补贴来兜底。加上总统要求 18 个月加速推进,就是为了打消大家谈判时的顾虑,让项目更容易拿到投资。
更重要的是,2021 年出台的 “积极投资清单”实施后,像垃圾处理、能源这些领域,对外资更开放、办事也更方便了。

哪些行业能分一杯羹?

不管是垃圾焚烧炉、余热锅炉、烟气净化设备,还是自动分拣线、渗滤液处理设备,甚至是收集填埋气发电的整套方案、灰渣再利用设备,都有大量需求。而且政策还要求 “优先用本地产品”,这也倒逼企业在印尼建工厂、搞配套。

另外,针对资源回收和替代燃料,金融和碳交易等都有诸多利好。一句话总结:问题确实突出、政策正在加速、项目清单明确、资本也有地方发力。等电价机制和招标规则再细化,印尼 “垃圾变能源” 就会从纸上的规划变成实际的工程。接下来就看谁能把合规、环保达标、成本控制、运营管理这四件事都做好,谁就能抢占雅加达、万隆这些首批城市的样板项目红利。

作者 印尼王掌柜

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公开信息,由王掌柜汇编分享。如有涉及您的权益,请联系千岛人员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和删除相关内容。